第四百二十七章:御天下之要术 - 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 - 九品大韭菜

第四百二十七章:御天下之要术 - 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 - 九品大韭菜

天幕上。

垂拱殿内。

头戴黑色双翅官帽,身穿白色博带朝服。

中年天子面色威重。

殿下群臣表情严峻。

时不时有大臣出列陈言。

天子颔首敬听。

……

【不再用心军事的宋孝宗开始着手收拾南宋制度经济方面的遗留问题。】

【首先是广开言路,宋孝宗刚即位,便下诏求直言,号召士庶陈述皇帝的过失、朝政的缺遗,要求官吏反映百姓的休戚、民间的利病,并且宣布建议可行者有赏、意见不对者无罪。】

【他认真批阅上书、注意采纳建议。】

【与宋高宗时期言官不敢言、百官避轮对的局面相反,臣民直言极谏,孝宗开怀听纳,朝政失误减少。】

……

大隋。

“倒是还真有几分宋太祖之风。”

杨坚注视天幕的岁数不少的皇帝。

“不过连广开言路都能算上评绩……”

“赵构真是能掩耳盗铃啊。”

独孤伽罗哄着婴孩,冷冷的瞥了他一眼。

“什么赵构?是赵狗!”

……

大唐·高祖时期

李渊捧着茶杯吹了吹,慢饮一口。

李世民则在一边持笔写大字。

几张白纸自李建成指尖递过,李渊看着那纸上的字颇感无力。

“真不识逗……”

李建成往后看了看,李世民正面无表情的连笔快写。

“阿耶你也是。”

“你说你招惹他干嘛。”

李渊将纸扔在榻上。

墨色的孝字密密麻麻挤满纸张。

“……本来就是……”

……

【宋孝宗号称严于守法,务在必行。】

【认为“天下有弊事,无弊法”】

【强调“毋创例以害法”。】

【处理政事遇到难题,往往询问宰执:“于法如何?”】

【若回答是“在法不许”,他马上表示:“国有宪法,朕不敢废。”】

【对于祖宗家法,宋孝宗甚至加以批评:“国朝以来,过于忠厚,宰相而误国者,大将而败军师者,皆未尝诛戮之。”主张重赏重罚。】

……

大秦。

小憩一阵的嬴政托腮看着天幕。

“确实心有作为。”

但是出来的太晚了。

“若当时是他继哲宗之位……”

嬴政闭目沉思。

还是拖到扶苏与鲁元的孩子十五岁时,让孙子继位吧。

扶苏……还是当他的太子吧。

至于天下有几十年的太子会不会造成什么影响……

嬴政不由得的额头青筋暴起。

只敢自杀的蠢货要是有刘据那胆子还好了呢!

敢学李世民你要寡人退位都行啊!

……

大汉。

“生不逢时。”

刘邦环抱双臂,靠着软榻。

“若早如此,宋朝也不至于落到这步田地。”

吕雉眯着眼想了片刻。

“祖宗之法是从谁开始的来着?”

刘邦毫不犹豫的答道:

“宋真宗。”

“搞臭了泰山封禅,记忆太深刻了。”

……

【下诏要求地方官必须做到,“毋滋讼狱,毋纵吏奸,毋夺民时,毋掊民财”,并宣布“有一如此,必罚无赦”。】

【当时官吏受赂问题严重,宋孝宗专门颁布条例,鼓励人们检举官吏受赂,一经查实,从重发落。】

【公元1164年九月,宋孝宗规定官吏贪污除籍没家财外,还要杖脊刺配。】

【公元1183年六月,又下诏强调官员只要贪污,不论秩位高下,情节轻重,一概依法惩处。】

……

炎汉·明帝时期

刘庄既满意又惋惜。

“你说你……时运不济啊!”

“要是宋真宗之后就是你即位。”

“配合着范仲淹,宋朝说不得能起死回生啊。”

……

大明。

朱元璋捋须感慨着:

“想来也着实遗憾。”

“难怪评价说,高宗朝是有恢复之将,无恢复之君。”

“到了孝宗这是有恢复之君,无恢复之将。”

“何止是无将,臣也没有啊!”

“这大概也是国祚的一种表现吧。”

马皇后眉头一挑。

“还想着剥皮呢?”

朱元璋笑着摆手。

“真是的,妹子!咱在你心里是那么残暴的人吗!”

“咱决定了!打板子就得了!”

“就像孝宗一样!打板子!刺字!”

“够羞煞人了!”

朱元璋大手一挥,似光风霁月。心中却一阵乱跳!

天老爷啊!

妹子这是有什么神通!

猜咱猜的也太准了!

……

【因为贪污严重,宋孝宗特别注重选用地方官,一再强调:“郡守得人,则千里蒙福。监司得人,则一路蒙福。”】

【要求地方官不亏公家,又有利于百姓。】

【对地方官,不仅慎于选用而且严于考核。】

【他在内殿置御屏,亲自记录全国监司、知州的姓名及政绩。】

【关于州县地方长官的情况,宋孝宗要求监司必须按期上报,并给予奖惩。】

【同时裁减冗员,爵赏不滥与、官职不轻授,强调任命官员应当做到公平合理。】

【行《孝宗议权免奏荐及罢特奏名》解决官吏冗滥的问题。】

【公元1166年六月起,对官员任子开始加以限制,官员任子人数逐渐减少。】

【制度建设:评价B级,得三分。】

……

大宋·仁宗时期

权免奏荐?罢特奏名?

赵祯心里犯了嘀咕。

贡举特奏名自太祖开宝三年创立,一直施行不辍。

其作用之一是时得遗才。

作用之二是以一命之服而收天下士。

避免出现王仙芝、黄巢之事。

以一命之官,尺寸之禄,引诱得广大士人一生汩没消靡于科场之中。

虽齿脱发白,仍孜孜以求,直至死而后已。

未死,终不可止!

这是特奏名制度创立的目的和施行的结果。

但是……

赵祯不由轻点着桌面。

真的要停了这事吗?

若出了黄、王之事又该如何?

……

大宋·哲宗时期

赵煦看着纸上的字。

『御天下之要术』

“御天下……”

赵煦想当唐太宗。

但唐太宗不好当。

特奏名制度虽然起到了笼络士人、维护天下的作用,但也暴露了明显的弊端。

大量录取特奏名,加重官员的冗滥。

并且,这些特奏名者,既才学低下,又年迈衰老。

出官之后,大多不能持廉奉法,尽心治事,只迫不及待地贪赃枉法,中饱私囊,以为归老之计。

赵煦再次看向一旁的奏疏。

《论特奏名》

元祐三年,苏轼、孙觉、孔文仲联名上的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