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七章:乾隆盛世 - 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 - 九品大韭菜

第七百二十七章:乾隆盛世 - 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 - 九品大韭菜

天幕上。

皇帝按捺不住脸上的笑意。

正大光明的匾额下,群臣俱都喜气洋洋。

一位大臣出言恭贺道:

“觐光扬烈,继祖宗未经之宏规。轹古凌今,觐史册罕逢之盛世。”

其余官员也不甘示弱。

“陛下成两朝未竟之志,准回平而北无汉世匈奴之患,金川定而西无唐代吐蕃之扰,保世恢基,其极于无外!”

“自比年以来西域大奏肤功,国家势当全盛,三十六国,咸遵正朔,浩乎大哉,此王道之极盛,而三五之遐躅也!”

“方今国家全盛,府库充盈……”

乾隆看着争先恐后,进表上赋,欢呼庆祝的大臣们。

笑得越发开心灿烂了。

……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统一新疆。】

【中国疆域达到历史极盛,北起萨彦岭、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南至南海诸岛,西起巴尔喀什湖、帕米尔高原,东至库页岛,领土面积一千三百一十六万平方公里。】

【而若算上羁縻地,其疆域面积更是达到了一千四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

【这样的版图规模,在历史上也是相当可观的。】

【环顾四周,近郊诸邦,皆为属国。】

【除了传统藩邦,葱岭以西,巴达克山、浩罕、安集延、左右哈萨克、布鲁特等,都纷纷遣使来朝。】

【汉唐时期的气势恢宏再次重现!】

……

{这话没毛病啊?自成吉思汗以来,还没有谁如此一举荡平二万余里,深入不毛之地。}

{而且元代之后,中国的疆域从来没有如此巨大,国家的统一也没有如此巩固。}

{咱们也要客观看待乾隆的成绩,武功这一方面是决然挑不出毛病来的。}

{以统一新疆为标志,清朝的统治确实攀上了历史的高峰。这一高峰,也悬绝于历代的治绩之上。}

{咱就是说,从汉代张骞通西域开始,天山南北以及巴尔喀什湖一带就是中原王朝一直努力经营的目标。}

{汉、唐、元这三朝都实现了对西域的管辖,在这个地方设置过都护府,但是由于距离遥远,风土不同,中央政权一直很难在这里建立直接、持久、稳定的管辖。}

{因此,西域一直是中华帝国版图中最不稳定的部分,与内地的联系时断时续,对内地的臣属也时叛时服。}

{直到乾隆灭了这片草原上最强悍的民族,把这片土地命名为新疆后,才真正在这里建立了彻底、有力的统治。}

{而且这一统治建立得相当牢固,新疆一直没有再次分裂出去。}

……

大汉·武帝时期

霍去病又开心又想不通。

开心是来自对于土地扩大的天性。

想不通的则是……

“这开疆扩土本来就是明朝的责任,结果什么都不干!”

“这可好,全都留给清朝干了。”

刘彻闻言,笑着倒了杯水,把水推向霍去病那边,笑道:

“乾隆能成功,一半是因为雍正的立储原则,保驾护航。”

“一半是因为承接其祖父与父亲的两代政治结果。”

刘彻点了点天幕里的疆域图,认真道:

“尤其是雍正在制度上实现了摊丁入亩、养廉银、密折制度、军机处等一系列制度创新。”

“但好的基业也需要好的君王来接手。”

“乾隆的制度创新看不出来,但他能使这些大政方针落实一半,这都是了不起的能力了。”

“而明朝呢?”

说起明朝,刘彻都有点牙疼。

制度创新有吗?

有!

谁创的?

朱元璋吗!

“好大一个坑啊……”

刘彻摇了摇头,感慨着:

“能在这座坑里扑腾将近三百年,也算了不得了。”

……

大宋。

赵匡胤很是羡慕啊!

“连出三代……”

“上一次能这么接力的,还是文景武呢……”

赵德昭小声道:

“文景之治其间还夹杂着七国之乱呢。”

赵匡胤瞥了他一眼,没说话。

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中间还隔了一段武周、中宗、睿宗、少帝。

“真是,时也命也……”

……

大明。

朱元璋现在深觉统治者的素质有多重要了。

若是前代积累的统治成果被下一代某个轻率的错误葬送殆尽……

说的就是你!朱祁镇!

还有你!朱翊钧!

那后面就算偶尔出现几个雄才大略者,也是忽起忽落,难以持续……

“呵,雄才大略……”

朱元璋又仔细回忆了一下。

除了朱见深能勉强沾个边,其余那些哪个都不成。

所谓的中兴……提都不想提。

朱厚照若是和朱厚熜合体,倒是能算一个。

朱标倒是对另一个人很是敬佩。

“雍正……”

十三年,改革成功。

就康熙晚期那个糜烂的朝局,换个平庸皇帝就直接凉了。

……

【就如前文所讲的,乾隆一朝几乎消灭了对最高权力的所有威胁,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政治稳定。】

【历史上真正做到了“乾纲独揽”的帝王,唯乾隆一人而已。】

【同时,乾隆一朝的国家财政储备与以往各朝代比也是空前的,达到顶峰的。】

【康熙朝库存银最高额是五十八年(1719)的四千九百余万两,通常存银为三千万到四千万两。】

【雍正年间库存银最高额是六千多万两,最后几年为三千多万两。】

【乾隆二十年(1755)前,通常存银也是此数,二十年后达到四千万两,以后持续增长。】

【乾隆三十年(1765)达到六千万两,三十三年(1768)超过七千万两,此后一直维持在七千万两以上,四十五年(1780)存银七千八百万两,五十五年(1790)至八千万两。】

【乾隆朝的武功与财政皆达到最高峰。】

【财政是盛世的标志之一,也是减免钱粮的经济基础。】

……

【蠲免赋税是乾隆施行的最大仁政。】

【登基后就蠲免了各地积欠十年以上的钱粮,只此一项,就免除了江南(江苏、安徽)赋税达一千余万两。】

【在他退位那年,又下令蠲免天下所有积欠赋税达一千七百多万两,没有积欠的地方则将其次年赋税免除五分之一。】

……

大汉·武帝时期

刘彻一时脸色有些奇怪。

退位?

也就说没死在皇位上?

你是真退位还是被退位啊?

乾纲独断啊!

你说你退位?!

我怎么这么不信呢?!!

卫子夫则眼前一亮。

退位?

这也是个办法。

……

【其蠲免之举分别在乾隆十一年(1746)、乾隆三十五年(1770)、乾隆四十三年(1778)、乾隆五十五年(1790),前后四次普免全国赋税钱粮,共计白银一亿两千万两。】

【如果加上实际上仍然是乾隆皇帝执政的嘉庆元年(1796),则是五次,共计白银一亿五千万两】

……

大唐·玄宗时期

李隆基嘴里的酒都喷出来了。

“不是,你玩真的?!!”

他擦了擦嘴角,实在难以置信。

真退啊?

因为什么啊?

……

【此外他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乾隆四十五年(1780)、乾隆五十九年(1794)三次普免漕粮一千万石。】

【而因灾害蠲免钱粮更是家常便饭,赈灾救济费用仅在乾隆二十年之前就高达两千五百万两以上。】

【整个乾隆朝蠲免的天下钱粮赋税共计超过三亿两白银。】

【是康熙朝的两倍,而当时全国每年的赋税总数也不过四千万两左右,可见其力度之大。】

……

大汉·文帝时期

刘恒现在学乖了。

有李隆基前车之鉴,他现在不会那么兴高采烈了。

谁知道前面热火烹油,后面会不会直接烟消云散。

他现在都开始怀疑这退位是不是甩锅跑路了。

就像李隆基……

“但此时做的还是不错的。”

刘恒静静的看着。

乾隆的这一套他熟。

毕竟如果严格来说,他才是玩这套的老祖宗。

……

大汉·昭帝时期

刘弗陵一时间却是惊得说不出话来。

他绝对敢说,没人比他更知道一边打仗一边财政提升,同时还可以减免钱粮的含金量了!

打仗时提生财政这点他也会。

提高税赋吗……

问题就在这里……

他还能减免钱粮?!

刘弗陵揣着袖子盘腿坐着。

双眼盯着天幕一眨不眨的。

“雍正的制度底蕴这么强吗?”

你这样很难让我不心动啊!

“大将军现在在干什么呢?”

身边的小黄门上前一步,低声道:

“前些时日大将军将昌邑五府郎官许广汉之女认做义女,昨日做媒于怀侯。”

安抚刘病已吗?

刘弗陵脸上波澜不惊,微微颔首道:

“召大将军来见朕。”

……

大唐。

“思天地止此生财之数,不在上,即在下。”

李世民捻着胡须,一脸骄矜的对李承乾道:

“天下财富的总数是恒定的,官府收得多了,民众得到的自然就少。”

“与其将财富积聚国库,掌握在各级官僚手里,还不如让财富流通于民间,为民藏富。”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百姓富足了,国力自然会变得更强,这才是民富国强、长治久安的不二法门,才是真正负责任、着眼于长远的明智之举。”

“如果官府只是一门心思聚敛财富,与民争利,又没有开放、透明的财务制度由民众监督,抱着捞一把就走的心态。”

“那各级官员必然更加贪污腐败,结果必然导致民穷官富,吏治败坏,社会矛盾激化,人心离散,上下分裂、对立,这只会导致乱世,与通往盛世之路背道而驰。”

“乾隆还是清醒、明智的。”

“不增加赋税和百姓的负担。”

“就因为国力强盛,扣除朝廷日常开支、军费和工程费,国家财政仍然有盈余啊。”

……

大明·洪熙时期

朱瞻基指着天幕,磕绊道:

“他是怎么做到的?”

其蠲免天下赋税钱粮之数,可谓前无古人了。

朱高炽眯着眼,心里盘算着。

也就是说,同时一边应付政府的各项日常开支、重大工程和战争。

户部还能存银常年保持在六七千万两,最高时约八千万两。

“藏富于民。”

朱瞻基听到父亲的话,皱眉念叨着:

“藏富于民……藏富于民……”

他也不是吃干饭的,在父亲身边这么多年也学到很多东西。

“一如文景啊……”

……

{查明朝蠲免,明朝也会普免拖欠,就是没有记载普免了多少。}

{目前只有灾蠲以及一遇到祥瑞或者因为其他原因而蠲免来年三分或两分的税收这种,才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就目前的统计,景泰天顺成化三十八年共计蠲免一亿多石税粮。}

{至于成化之后的蠲免,从弘治开始就已经失真,正德之后干脆没有记载。}

{问题就在这,明代地方官都有相当的自主权,每当遇到灾难,地方官都可以自行考虑蠲免钱粮,户部也不会做这种数据统计。}

{而经过雍正的改革,这些权力都被收回中央了。}

{大清的领土、人口和赋税,这三样确实是当今教科书辉格史观下的耀眼之处啊。}

{现代人就是吃的太饱,理解不了封建王朝的盛世是啥样。}

{家里有老人的可以去问问,1950年,中国所有粮食作物包括代粮的薯类加起来,也只够人均温饱线。}

{一个王朝,能做到两三代人不知兵祸,和能解决基本温饱。人口正增长,是很难的。}

{尤其是清代的这个人口基数。而在这个基础上,国家还能够重视处理水利和荒政问题,以及减轻徭役,更是难上加难。}

{所以你可以讲康乾盛世不够顶尖,但不能否定,不然全世界都没有盛世。}

{其实古代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盛世,就算是中国古代含金量最高的开元也有水分。}

{古代你得按古代的标准来,按现代的当然一个盛世没有。}

{古代老百姓无灾无难,能吃糠喝稀,过年过节吃白面精粮就算盛世。}

{现代人人吃饱,有义务教育和养老保险,在古代这不叫盛世,叫他妈大同。}

{即便是工业革命的英国,也搞出过爱尔兰大饥荒那种抽象的饥荒,如果把清朝赈灾的一部分努力放到英国身上,爱尔兰可能是英国最坚定的支持者。}

{反正不管怎么说,乾隆就是垃圾,什么盛世都是吹的,都是假的。}

{清朝就是不如明朝,垃圾。}

……

大清·乾隆时期

正被夸得喜笑颜开的乾隆脸色突然一黑。

什么话这叫什么话!

大清垃圾,那前明就不垃圾了?

不垃圾能有李自成?

往前数数!那些朝代有哪个不垃圾!

不垃圾怎么亡国了!

“真是,怎么这么油盐不进啊!”

……

【而乾隆盛世的出现,也是因为国家空前统一,为生产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

【加之清廷注意经常调整政策,提高百姓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封建经济的繁荣。】

【因此,资本主义萌芽也有缓慢增长。】

【但这也是问题所在。】

【乾隆“盛世”,最后还是成为了昙花一现的产物。】

……

写点东西,束手束脚的。

……

这一章其实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标准。

乾隆这些数据乍一看很唬人。

问题在于我其实不知道乾隆时期的白银购买力是多少?

举例万历时期,这个时期的物价可以看《宛署杂记》

只要换算一下就能知道白银的购买力。

乾隆一朝就不行。

我找不到。

当然,这可能是我的原因,毕竟时间有限且史料如烟。

如果有知道的大佬可以贴一贴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