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1 尽信书不如无书,带着思考阅读 - 青少年不可不读的18本国学经典 - 王艳明
第十六章1 尽信书不如无书,带着思考阅读
《论衡》:学会思考,勇于质疑
公元40年,洛阳书市上来了一个奇怪的少年,他从来不买书,只是蹲在书摊旁看,看完一卷,就放回去再拿一卷,时间一长,他竟然把书市上的所有书籍都背诵了下来。这个神奇的少年就是王充。由于少年时期的博闻强记,40年后,他写成了一部著名的批判著作——《论衡》。
王充自幼聪明过人,又正直刚烈,他不相信命运的安排,自然就不相信鬼神怪异的迷信邪说。他不相信社会森严的等级,自然也不相信圣贤的话都是金科玉律。所以,他怀疑孔子、孟子是否真的那么神圣,天雷狂风是否真的是鬼神的意志。他在一个举世昏昏然、盲从迷信的氛围下,敢于宣布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敢于否认鬼神的存在,敢于向孔孟的权威挑战,这些响亮的声音,在哲学史上起了划时代的作用。
有许多青少年有句口头禅:“这是书上说的。”他们认为书上说的,就一定是正确的。其实,未必如此。书不过是人写的,人会犯错误,书上的文字当然也会出现错误。
王充在《论衡》里认为,凡事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能迷信书上的说法,即使是经典著作也不能完全相信,“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有的学者相信后羿或尧射日的说法,认为尧的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后来尧射掉了九个,只剩下了一个。王充则认为,人射箭的距离,顶多一百多步,箭的力量就消失了。太阳在天上,离地面几千几万里远,弓箭的力量怎能达到呢?再说,太阳是一团火,现在在地上立一支火炬,用箭去射它,就算是射中了,也不能把火炬射灭。地上一般的火都射不灭,天上的火怎能射灭呢?况且尧的时候,天下洪水泛滥,尧治理了很久都没有治理好,后来还是大禹治水,才把洪水消除了。尧连地上的水都除不掉,又怎能奈何天上的太阳呢?可见射日的说法只是传说而已,不能当真。
王充这种较真,并不是故意抬杠,而是有深刻的原因的。汉朝时候,读书人终生死守着几部经典,不敢越雷池一步,觉得书上的话句句都是真理,王充就要和这种思想坚决作斗争。
时间过去了两千年,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越来越深刻,这样说来,书上的错误应该越来越少才对,可事实未必如此。人们的认识虽然深刻了,但是人们的未知领域反而更大了,书上的错误仍然有不少,需要我们用怀疑和探索的精神去纠正。
怀疑和探索,需要我们和现有的知识较真,需要我们付出艰辛的努力,否则人类就不可能前进。就如同讨论在月球上能不能看到长城一样,不亲眼在太空中看一看,又怎能知道呢?人类每获得一个正确的认识,都需要汗水和时间。
有一个美国的小学生叫奥尼尔,参加了一次国际数学竞赛,其中有一道题是求两个立方体拼合之后的总面数。他根据自己的演算,认为应该是4个面,可是答卷交上去后,发现给出的标准答案是5个面。因为这道题的错误,他失去了奖牌。
奥尼尔坚信自己的演算是正确的,就把这个想法告诉爸爸,爸爸也很支持他。父子两个为了验证奥尼尔的答案的正确性,决定用木料把这两个复杂的立方体做出来。两个人买来木材,在家里锯呀刨呀,终于,两个立方体的模型做成了,两块木材合在一起之后,奥尼尔发现,立方体外面确实剩下5个面,但是其中两个面处在一个平面上,所以实际上是4个面。